自我意识是什么

时间:2024-02-22 17:52:24
自我意识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什么,在很久一起以前自我意思只是在哲学的书籍上看见过,但是现如今越来越多人关注自我意思的含义,希望借解读自我意思的内涵,下面小编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自我意识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什么1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扩展资料:

自我意识的特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一、意识性

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社会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

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能动性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四、同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

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自我意识是什么2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所持有的一种意识存在形式。人的自我意识能力使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形成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那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他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并且能认识和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以及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这张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自我意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比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为等;另一个是客体的我,即被觉察到的我。比如,我们常常听学生说:“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或者“我长大了当大老板”,这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对自身的觉察。而个体在生活中又时刻作为客体被自我和他人所认识,如“我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自我意识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是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个体与周围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的自我意识是社会化的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又不断推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个体不断调节自己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个体的需要、动机等也伴随其中。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优点缺乏信心,而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反之,如果个体长期自我中心、盲目乐观,停留在暂时的成绩上,这将阻碍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自尊有重要影响。任何惩罚和变相惩罚都有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掌握学生特点,尽量从正面鼓励学生,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进步。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

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终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个体学习、工作顺利进行,也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和亲身体验,引导其学会在特定的场景中调控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

  自我意识是什么3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其外在表现极其宽泛,以至于从中难以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而自我意识作为一个基本认知,并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说明它不是一个完全发散的要素关系,而是有一些内在的特性存在,否则它不会成为每个人都能心领神会的基本认知。由此,要认清自我意识,可以通过跳出意识本身,来看看所有触发自我意识的作用场景是否有共同的关联因子,然后分析这种共性因子能否作为自我意识的代表。

本体是一个与自我意识高度相关的基本因子,触发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常常会激发对本体的认知,因为生成意识的两个信息输入接口——感觉和感知系统都与本体相关。本体是构成个人主体性的一个基本关系因子,但是并不能代表自我意识,伴随自我意识的,还有另外一个高度相关的因子,那就是价值。价值也是一个可意会但难以言明的认知概念,为了说明其特性,需要从价值分化机制说起。

校验分化机制分拣了主体对作用关系的趋性认知,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理解,价值分化机制就是关于作用关系认知的奖励函数。AlphaGo围棋程序中有一套系统性的奖励机制,奖励函数本身并不能判定每一步棋是对是错,它只是对程序的每一步随机的落子进行计算,预估它的盘面胜算有多大,基于结果表现而反向分化出那些胜算率不高的落子,在下次迭代中规避该落子的概率更高,如此反复的进行迭代优化,最终得出一个战无不胜的智慧下法。个体对于各种作用关系的趋性认知的建立过程与此类似,在大量生活实践经历所积累的关系数据输入下,经过奖励函数的调校,主体开始有了越来越明确的价值趋性认知,它体现在作用关系的三个方面:感觉更舒服更适宜(作用体验)、感知更新奇更美丽(作用目标)、节奏更同步更高效(作用方式)。

效用分化机制的存在,使得认知系统与行为趋向都有了一个对比参照的价值基点,而基于情绪的反馈作用,主体的行为趋向能够与价值认知相纠缠、相拮抗,从而将这种趋性沉淀在循环拮抗回路当中,形成一个不完全受制于环境信息所限制的自反馈自适应系统。当环境气温寒冷时,主体会趋向于更温暖的地方,或是通过一些方式方法让自己身体更暖和一些;当身体饥饿难耐时,主体会四处觅食,来消除身体的饥饿感。主体的这种表现,其在认知上体现为主体的一种主观性,其在行为上体现为主体的一种自主性,这种主观性和主动性是区别于履觉那种依附于环境的随波逐流的被动表现。

本觉是个体进行环境适应性的对内接口,基于分布在机体各处的感受器来监控机体的内环境平衡情况,丛觉是个体进行环境适应性的对外接口,而履觉、弭觉则是在这两个接口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综合加工处理,以实现更复杂的环境适应性。无论其处理机制多么复杂,它们都脱离不开一个底层核心,那就是本觉所对应的内环境平衡。内环境所依托的载体就是个人的机体,它在认知中的反映即是本体。弭觉的行为认知取向以当前本体状态为基点、为出发点,并指向那个更舒服、更新奇、更惬意的状态。当所有的价值关系指向都有一个共同的关联基点时,就慢慢积累形成了一种既表现出一体性又表现出多样性的主体性认知,这就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下图)。自我意识就是认知系统对本体这个对象的趋性融合认知,本体体现出一体性,趋性体现出多样性。

自我意识代表着一种价值回归,它在多个方面保持着一体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丘脑对输入信息的统一调控,使得主体总是聚焦于当前特定的事物当中,使得只有该事物的趋性才能凸显,而其它的非焦点感知对象只是作为场景中一闪而过的相关要素,即使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其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也是统一的;

二是与输入信息同步触发的行为调节程序的明确性,这种确定性源于机体的唯一性,机体不可能分裂而导致当前主体同时在两个空间进行两个不同的任务。基于这种确定性来逆向回溯,从机体的唯一性,到行为关节组合状态的多样性,到关系认知的关联性和发散性,有一根总线在串联着意识认知的各种表现,这根总线与行为调节系统对行为的总体实时平衡收敛有关,因为这种总体调节可以串联起当前场景下的所有即时关系认知,因此,意识的发散性和复杂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套固定的运行逻辑(第11章);

三是价值反馈机制的前向包容性,丛觉的价值分化机制包容本觉的价值分化机制,履觉的价值分化机制又包容前两者,而弭觉的价值分化机制又包容前三者,这使得不同的意识层次的价值机制在发挥作用的时候,都是对行为调节系统的分拣优化(第9章),这种多层次调节机制即体现了灵活性,又保障了统一性。场景中的简单关系可以通过低层价值分化机制来快速分化,复杂关系可以通过高层价值分化机制在一段时期内逐渐分化,所有的价值分化机制都建构在内稳态调节机制之上,是这一调节机制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体现。

关系认知、行为、价值都表现出一种统一性,这是自我意识归一的表现。

当同一时刻的关系趋性不唯一时,行为就失去方向;当同一时刻的行为不唯一时,关系就无从明确。行为表现和价值认知的统一性,是构成意识统一性的基础。

也正是自我意识的形成,生命体开始呈现出一种灵性,一种有别于无机物质、有别于机械系统、有别于简单生命的独特呈现,它是一种存在运算量级跨越的关系作用逻辑,它是在自然的选择机制下所进化出的从作用系统向智慧系统升级演进的典范。

《自我意识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